Navigation menu
原料采购环节监管
供应商审核:要求白酒供应商提供原料供应商名单,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严格审核。了解原料供应商的资质、信誉、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体系。例如,查看原料供应商是否具备相关的农业生产资质,是否通过有机食品认证(如果是有机原料)等。
原料质量标准设定:与白酒供应商共同确定原料的质量标准,包括原料的品种、产地、纯度、含水量、农药残留量、重金属含量等指标。这些标准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行业最佳实践。例如,对于高粱原料,规定其淀粉含量、杂质比例等具体参数。
原料检验报告审查:要求白酒供应商定期提供原料检验报告,检查报告中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。可以不定期对原料进行抽检,将抽检样本送往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,验证供应商提供的报告真实性。
追溯系统建立:确保白酒供应商建立原料采购追溯系统,从原料的产地、采购时间、采购数量到运输过程等信息都能清晰记录。这样在出现质量问题时,可以快速追溯到问题原料的源头。
酿造工艺监管
生产流程文件审查:要求白酒供应商提供详细的生产流程文件,包括酿造配方、发酵工艺、蒸馏工艺、陈酿时间和条件等关键信息。审查这些文件,确保酿造工艺符合传统工艺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。例如,对于酱香型白酒,检查其发酵周期是否符合标准工艺要求的时间范围。
现场考察酿造过程: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白酒供应商的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。观察酿造车间的卫生状况,包括设备清洁程度、地面排水情况、工人操作规范等。检查发酵设备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情况,确保发酵过程稳定。例如,在考察过程中,查看酿酒容器是否密封良好,防止杂菌污染。
工艺参数记录检查:白酒供应商应记录酿造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,如发酵温度、酸度变化、蒸馏出酒率等。检查这些记录是否完整、准确,是否符合既定的工艺标准。通过对工艺参数的长期跟踪,可以发现潜在的质量波动因素。
微生物控制措施检查: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至关重要。检查供应商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微生物控制措施,如车间消毒制度、菌种筛选和培养过程的监控等。确保微生物的生长环境符合要求,防止有害微生物影响酒质。
质量检测环节监管
检测实验室资质审查:审查白酒供应商的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,包括实验室的认证情况(如是否通过 CMA 认证)、检测设备的校准情况和检测人员的资质。只有具备合格资质的实验室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
检测项目和频率规定:与白酒供应商明确质量检测的项目和频率。检测项目应包括酒精度、总酸、总酯、甲醇含量、重金属含量等关键指标,以及可能影响口感和品质的其他物质。规定定期检测的时间间隔,如每月或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检测,对于新批次或有质量疑问的产品进行即时检测。
检测方法标准监督:确保白酒供应商采用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检测方法进行质量检测。检查其检测操作手册和记录,看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检测。例如,对于酒精度的检测,应采用蒸馏法等规定的方法,避免因检测方法不当导致结果偏差。
留样制度建立:要求白酒供应商建立产品留样制度,对每一批次的产品进行留样,留样数量和留样时间应符合规定。在出现质量问题或争议时,可以通过对留样产品的检测来追溯问题原因。
包装与储存环节监管
包装材料审核:对白酒的包装材料进行审核,包括酒瓶、瓶盖、标签、外包装盒等。检查包装材料的质量、安全性和卫生情况。例如,酒瓶的材质应符合食品级要求,标签的内容应准确无误,符合国家相关规定。
包装过程监督:观察白酒包装过程,确保包装操作规范,防止污染。检查包装车间的卫生条件,包装工人是否遵循卫生标准,如是否佩戴口罩、手套等。同时,检查包装设备的运行情况,确保包装的密封性和完整性。
储存条件检查:检查白酒供应商的储存仓库条件,包括温度、湿度、通风情况和仓库的清洁程度。不同类型的白酒有不同的储存要求,如酱香型白酒适合在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储存。确保储存条件符合白酒品质保持的要求,防止白酒在储存过程中变质。